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英国的制度和华人的勤奋完美结合,新加坡发达的原因主要是李光耀,他是将英国人的制度和华人的勤奋结合得最完美的领导人,同时又是一个强力领导人。既能有效地保持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又能充分融合全世界最好的体制机制;既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市场经济的好处,又能有效管控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新加坡繁荣发达,干净整洁,政府高效、廉洁,是实至名归的全球超一线城市。新加坡华人比例占绝对多数,开国以来的4个领导人,全部华裔,两个祖籍广东,一个祖籍福建,最新的这个,祖籍海南。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新加坡旅游网认为,主要是英国的制度和华人的勤奋完美结合。
英国人的制度核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就两个字:均衡。各个群体,在相互的坚持和妥协后,达成均衡方案,也就是各个群体的利益都被照顾到,大家都能够获得利益分配。这种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去调节,公平自由,赢了理直气壮,输了也心服口服。在这种分配机制下,勤奋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懒惰的人往往容易失败。
新加坡不直接连接马来半岛,运送资源到新加坡的成本相对较高。14世纪末,马来人统治了新加坡岛,随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分别在16、17世纪殖民,但新加坡始终只是一个渔村,没有太多人口迁入。
19世纪初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年,新加坡只有120个马来人、30个华人以及一些罗越人(是指生活在新加坡、马来半岛和廖内群岛的马来人族群,在马来语是指海上的人,通常生活在船只上。)的部落。因此可以说,至少两百年前,新加坡的人口相对稀少,而且没有大量的华人聚居。
英国人到来之前,新加坡之所以一直没有崛起,不仅因为马六甲海峡还有更好的港口城市马六甲,也因为当时的香料航线。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以加尔各答为中心,并向周围地区扩张。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对香料的热衷不同,大英帝国发现了另一种热门商品,那就是茶叶。
当时,欧洲对红茶情有独钟,清代中国正好是茶叶生产的领先者,拥有一流的制茶技术。这使得清朝自17、18世纪开始就几乎完全依靠茶叶贸易,大量白银从海外流入中国。到了19世纪初,新加坡旅游网为了获得更多的茶叶并将鸦片销售回中国,英国一直在寻找南亚次大陆之外到南中国海之间的新殖民地。
当时,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的航道早已被荷兰人控制,而从美洲到东亚的航线又被西班牙的马尼拉所占据,英国人一直找不到切入点。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件,那就是拿破仑战争。法兰西帝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直接占领了荷兰本土。为了防止法国进一步扩张到荷兰的海外殖民地,英国主动“帮助”荷兰代管这些殖民地,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荷兰殖民地都被英国军队占领。从这时候开始,英国人开始占领新加坡。
1819年,英国在当时人烟稀少的新加坡建立了殖民据点。这一举动引起了荷兰的愤怒,但是当时荷兰正处于拿破仑战争后的瓦解状态,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他们没有足够的筹码来与英国竞争。对荷兰而言,他们的生存之道在于非洲好望角到巽他海峡、然后到巴达维亚、南中国海的香料航线。只要英国不干涉巽他海峡周边事务,荷兰还能勉强接受。英国也答应尊重荷兰的底线,承诺只要荷兰退出马来半岛并不再干涉新加坡,英国也不会影响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
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署了条约,《英荷条约》条约以马六甲海峡为中线,以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以南为荷兰势力范围,英国获得了包括新加坡在内的马来半岛。鸦片战争爆发前,大英帝国在中国并没有任何殖民据点。清政府唯一承认的对外贸易港口就是广州。所有外国人要在中国做生意,都必须经过广州。
英国人想获得更多的中国茶叶,他们必须与中国人合作。英国在新加坡殖民初期的目标是吸引大量中国商人前来。英国实施了面向中国商人的自由港政策后,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来自福建和广东的中国商人。到了1824年,新加坡的华人数量已经达到3317人;到了1836年,华人口数量直接增加了几倍,达到13700人,正式超过了马来人,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割让香港。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加坡的地位,因为大英帝国在中国也获得了殖民港口,原本面向中国的新加坡立即失去了其原有角色。然而,随着苏伊士运河在1850年代的开通,新加坡又获得了全新的机遇。从那时起,新加坡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的角色从原本专门为对华贸易而设的港口城市,转变为面向全球货物中转的枢纽。
19世纪中叶,新加坡通过自由港政策吸引了大量华人移民,英国殖民政府通过华人治理华人的方式,成功降低了治理成本。在这些移民中,闽南、粤籍和客家华人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这些地区的人常常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基于地缘因素的帮会在这里非常兴盛。尽管这些帮会的目标是相互帮助,尽管不完全如此,但实际上它们与现代的黑道有相似之处。
在海外,华人不像在中国内地那样有清帝国的支持进行殖民拓展,而更像是孤立的个体。因此,这些帮会通常具有显著的武装倾向。这些帮会中,闽南人的势力最为庞大。例如,17世纪末期,明朝势力被彻底消灭后,不愿服从清帝国的李为经来自于福建厦门,他离开中国来到马六甲,成为了葡萄牙殖民地的甲必丹,即欧洲殖民地下的华人社区领袖,协助殖民政府管理华人。
像李为经这样的华人吸引了大量同乡前来马来半岛,这些移民有的是为了生计,有的是因为别的原因,永远离开了中国内地。但共同之处在于,从17世纪到19世纪,几乎所有在马来半岛的华人甲必丹都是闽南人。比如,薛佛记就是一个闽南帮的大老。祖籍漳州,他在18世纪末跟随父亲来到马六甲做生意,随着锡矿开发,薛佛记在新加坡购地大发,成为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地主。薛佛记领导的闽南帮迅速壮大,他捐资建造了供妈祖祭祀的天福宫,至今香火鼎盛。
帮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移民的保护伞,他们也为英国殖民政府招募同乡前来新加坡提供了帮助。据统计,1841年时,新加坡的总人口只有两万,但帮会会员就有一万名,占总人口的50%。以上只是闽南人的一个例子,类似的组织模式也可以在新加坡的粤籍和客家族群中看到。
新加坡的发达和华人密切相关,大英帝国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来自华南的同乡帮会也吸引了大量华人移民。新加坡旅游网认为,更像磁铁一般吸引更多华人前来的,是新加坡的低税率政策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因为这些原因,才在东南亚半岛上建立起了一个拥有300万华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