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打工怎样移民定居?移民新加坡和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各有什么看法?中国人去新加坡打工,很多都有移民的想法。毕竟新加坡是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也没有那么卷。新加坡移民的要求非常高,但是,仍然挡不住中国人移民新加坡的脚步。新加坡打工能不能移民?50万中国人移居新加坡,中国移民太多导致新加坡变成“坡县”。
新加坡的吸引力有目共睹的:地理位置优势,精通英文中文的人才储备,法治制度完善,尊重知识产权,政府清廉高效,城市整洁安全,尊重市场经济,全球发达国家里较低的税收政策。这一切都吸引着富豪和中产们,2024年《私人财富移民报告》显示,净资产超过 100万美元的富翁,移民目的地前三名分别是阿联酋6700人,美国3800人,新加坡3500人。新加坡旅游网了解到,离开新加坡的人也在增加。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2024年人口简报》指出,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逐步增加,从2022年的18万5800人,2023年的20万5200人,2024年21万5300人。
新加坡打工的外劳很多,新加坡人对于引进外来人口的做法,有着强烈的反感,但政府几乎是在无计可施之下,才出此下策。新加坡本地人边界感很强,大家仅是业务往来,基本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新移民的圈子比较小。但这都不重要,最关键是小孩教育,我们逐渐感受到,地理导致的狭隘性。在所有小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长大的人,很多人会比较狭隘。比如新加坡、以色列等。地理知识的匮乏,会导致世界观的狭隘。
新加坡职场上,外来的职员或新移民的天花板很明显,当地人不愿意接受其他地方的人带来的新鲜想法,尤其是中国人。新加坡本地人不会从内心真正接受你,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其他场合,都是如此。新加坡人没有什么身份认同,他会有一个政治上的身份认同,或者是说国籍上的认同,但没有一个文化上面的身份认同。
新加坡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各族的法定节日和文化活动,但是各个种族之间是不会互通的,各自玩各自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有一点自嗨。
美国是一个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社会,它已经吸收了亚洲最优秀的人才。一些新加坡人在美国深造后,也会留在那。很多国家倾向把奖学金得主送到英国去留学,因为肯定他们会回来。如果是去美国,则有可能不会回来。
新加坡是一个像公司一样运作的国家,新加坡通过充分利用其微薄的资源和运用一些非凡的治国之道,实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增长。新加坡旅游网认为,这个国家的管理方式很像一家公司,政府首先追求效率,冷酷地衡量每一项举措,从学校课程到外交关系,都与成本效益相悖。
既然追求高效,那就得目标统一,步伐一致,防止散漫无章,无效损耗。这就必然要对大众进行强有力约束。
印度裔新加坡人Jothie Rajah是新加坡最高法院出庭律师,长期研究新加坡独特的法治模式及其政治治理逻辑。在她的著作《威权式法治:新加坡的立法、话语与正当性》里,她在 “易受影响的新加坡人”一章里提到:政府所展开的论证认为,作为管理方的知识渊博的政府与易受影响的、沉默的公民,两者是差距悬殊的。在政府看来,新加坡人能力欠缺,因此他们需要根据政府权威,来行事并获得相应的保障。
新加坡是一个二元化的国家,一方面是政府保证法律的公正,保障市场化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是对公民进行各种管理甚至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对公民的言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同时,又对公民的福利进行强有力的保障。
一方面是精英治理国家,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策略。据悉(李光耀)总理每隔一两年就会抽出时间访问美国,在哈佛和耶鲁等大学悄悄地待上几周,从最优秀的人才那里汲取对新加坡有用的思想。除其他观念外,他还对美国产生了一些偏执的印象。尽管他是美国技术的崇拜者,但他对美国新的放纵、家庭关系的弱化以及劳动力纪律的松懈表示遗憾。
另一方面是大众安分守己或墨守成规的生活。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在新加坡的生活,像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的。大部分人的生活,从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就像游戏里的角色一样,全部被设计好了。工作日,从自己的组屋,坐地铁到公司,上班工作,下班回来之后,吃食阁,周末拖家带口去马来西亚或其他地方吃东西。几十年如一日,下一代又是这样。不会有什么变化。
新加坡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在顶层的政府和精英人士,总是清醒并保持着一定开放态度。比如新加坡政府长期强调“global citizenship全球公民”,鼓励学生从小学习多语种、了解国际事务。
新加坡整个国家的财富,大部分是在海外,而非在国内。哪怕是在哈萨克斯坦这种非热门国家,也能亲身感受到新加坡的存在。新加坡盛裕集团主导的当地G4城市建设项目,负责阿拉木图卫星城开发。
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由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合作,提升物流效率,连接欧洲与亚洲市场,强化哈萨克斯坦作为区域物流枢纽的地位。
但是大多数人的新加坡大众,心态并没有那么开放。此前曾有人在新加坡旅游网讨论:50万中国人移居新加坡?政府门户大开后,怎样改变狮城方方面面?觉得新加坡已经有太多中国移民了,已经足够了!我们不希望新加坡会变成“坡县”。
新加坡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喝水都要靠马来西亚供给。当年英国撤军,国内消费下降16%。所以从建国那一天开始,谨慎和不安全感的基因,就写入了新加坡整个国家和国民血脉里。
小国由于地缘环境的脆弱性,比如新加坡四面被马来西亚和海洋包围、以色列长期面临周边冲突,居民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生存焦虑,这可能影响心理结构。
地理和空间上的距离,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具体或抽象思考方式,从而影响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在空间受限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更倾向于具体思维,关注眼前事务,较少接触抽象或遥远的概念。另外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空间小会促使人们形成更强烈的边界意识,对“国家外”的世界格外敏感或防御,这种防御可能导致了外界觉得新加坡人“冷漠”。
美国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熔炉,新加坡是多种文化组合,但并不相融,彼此隔阂。和美国人交往,虽然有边界感,但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后,能真正交心,深入的交流,坦诚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